在廣州生活了14年的媒體人黃先生,對廣州火車站的第一印象,來自少年時見過的一張新聞圖片。那是1989年前後的事情。那本16開的雜誌,用了兩頁連版刊登了一張廣州火車站廣場的照片。黑壓壓的人群像蒼蠅一樣密密麻麻地擁在廣場上,廣州火車站的大樓出現在圖片的邊角里。當時他就震驚了,“百萬盲流撲嶺南”的標題,至今還一字不落地留存在他腦海裡。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廣東經濟發展對勞動力需求大增,內地的務工者潮水般涌來,廣州火車站是他們中許多人進入廣東的大門。於是,1974年4月10日建成投入運營的廣州火車站成為華南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成為改革開放的見證,成為廣州的標誌。如今步入40歲之際,廣州火車站已多年超負荷運行,開始醞釀一輪大規模的重建改造。
  1974年 幾經周折投入使用
  開業後客流少參觀者多,成“景點”
  1974年4月10日上午8點半,位於環市西路159號的廣州火車站開站迎客。時任廣州鐵路局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的李伯陽參加了開站儀式。那一年,廣州內環高架橋尚未建起,站在廣州火車站廣場上視野開闊。他記得,南向可直接看到流花賓館、友誼劇院、東方賓館及一部分錦漢展館,北望白雲山的輪廓清晰可見。
  這座2.6萬多平方米蘇式風格車站,是當時廣州為數不多的現代化建築。開站時期的外形規模保留至今,主樓四層,外立面正中央掛著一個高4.5米、寬5米的大型電鐘。車站內部有綠化景觀,候車室之間的小花園裡種了桄榔樹,有金魚池和小橋,後門廊外種著竹子。投入運營初期客流不多,但參觀的市民、團體接踵而至,一度成為熱門“景點”。
  1974年開站時任廣州火車站團委書記的梁少英當年負責參觀接待任務。梁少英記得,那時幾乎每天都有以學校、少年宮為單位組織的團體前來參觀。候車大廳內的一臺電動扶梯那時在廣州是獨一無二的先進設備,之前全國也僅上海的一家商場安裝有一臺,小朋友、學生們體驗時都很雀躍。此外,所有候車室、站台、地道也都要引領大家參觀一遍。“多的時候一天能接待四五批人,這樣的狀況持續了一兩年。”
  車站的建設其實幾經波折。《廣東省志·鐵路志》記載,廣州火車站的建設構想最早於1955年提出。那一年,廣州鐵路管理局對廣州地區鐵路及樞紐建設進行調研,首次向鐵道部上報《廣州樞紐技術設計任務書》,其中包含在流花建設廣州新客站的內容。當時鐵道部認為廣州地區各站能力尚有富餘,未批覆建設,僅要求及早做出遠期方案。1958年5月,在全國大躍進的形勢下,廣州鐵路局再次申報獲批,並立項興建。但1962年廣州樞紐建設項目取消,廣州新客站從運輸需要角度被保留分步安排建設。1963年報請復工,1967年批准計劃,卻又因“文革”干擾未能開工。1971年再次上報批准為大中型項目,修改設計後於1972年2月復工,1974年建成。
  廣州火車站的設計者,已故知名建築師林克明的回憶錄里也提及,當年廣州火車站設計受到諸多限制。因靠近當年位於三元裡的白雲機場,建築高度不能超過30米;而設計時北京火車站正在建設中,廣州火車站規模不能超過它。設計過程亦幾經反覆:1958年初步設計規模為1.5萬平方米左右,後被認為太小增改至3.5萬平方米。開工後,剛建好首、二層,遇上“大躍進”後期國民經濟蕭條,許多工程下馬,廣州火車站也暫停施工。後鐵路部門要求降低標準、減少面積、壓縮投資,只能將面積壓縮至2.8萬平方米之內。
  關於廣州火車站建設中斷的原因還有另一種說法———火車站設計高度與空軍方面要求不符,無法達成一致而暫停建設。《曾生回憶錄》中記載,廣州火車站設計高度為32米。建到二層時,當時的國防部副部長兼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認為原設計方案太高,會影響白雲機場飛機安全降落,要求高度降至28米以內。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和廣州市長曾生均認為不會影響飛機的安全降落。桂花崗的山頭比新火車站高4米都不會影響飛機安全,曾生在回憶錄中說。雙方意見一直未達成一致,陶鑄和曾生寧願停建也不願修改計劃和圖紙,工程就這樣中斷下馬,直到1971年才按原計劃繼續興建。
  1984年 部分候車室改酒樓旅店
  當時有客房168間,入住率超過100%
  開站10年後,廣州火車站在站內改造建設酒樓、旅店、商場,成立旅行服務有限公司開展客運以外的多種經營,滿足不同層次旅客的需求。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風起雲涌的改革浪潮席卷廣東,廣州火車站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做出了調整和改變。《廣東省志·鐵路志》記載,1984年廣州火車站與香港聚利發有限公司合作經營,利用廣州站可騰出的部分貴賓候車室、會議室等改建,成立多功能、綜合性的廣州站旅行服務有限公司。於4月18日開業,公司設酒樓、商場、旅店、快速沖印彩照等業務。
  當年在火車站商場擔任過售貨員、經理的梁卓棠告訴南都記者,現在廣州火車站的5、6號候車室及之間的走廊,當年都曾被改造成各種經營項目。“現在的5號候車室被隔成上下兩層,上層改成28間標準雙人間,下層改成140間單人房。單人房小小的,只有5平方米左右,每間只能放下一張床和一個床頭櫃。”他告訴記者,5、6號候車室之間的走廊當年是一個大商場,面積有398平方米,經營超過1300種商品。而6號候車室及一樓對應的位置各被隔成兩層,成為一個4層的大酒樓。一樓經營快餐、粥粉面,二樓為西餐、舞廳、卡拉O K,三樓為中餐大廳,四樓則是包房。
  “在那個年代,火車站的酒樓、旅館價格並不比外面貴。”梁卓棠記得,由於與香港公司合作,當年酒樓的許多原材料都是港供產品。而港方也專門從香港請來大廚掌勺,並培訓其他鐵路員工。烤乳豬、燒鵝都是火車站酒樓的馳名菜式。
  火車站的經營狀況當年怎樣?曾在廣州車站旅行服務有限公司財務部工作的朱海濱回憶,那時旅店房間的使用率甚至超過了100%,因為有的旅客只是候車期間在房間休息一會,一個房間可能一天外租超過兩次。朱海濱還記得,那時候每天兩個職員領著一袋錢上來和他清算,之後去愛群大廈存入銀行。當過商場經理的梁卓棠則稱,那時候商場部一個月的收入能達到380萬-430萬元人民幣。
  1985年 南下民工潮來襲
  春運超負荷運轉,工廠來站外招工
  廣州火車站客流的大幅增加,是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事。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是當時國內多個城市流傳的一句俗話。隨著廣東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起對勞動力需求不斷上升。內地的務工者潮水一樣涌入廣東打工謀生活,被稱為“民工潮”。廣州火車站便是潮水進入廣東的閘門。
  開站當年進入廣州火車站工作、後來成為副站長的林志忠回憶,1985年前“春運”是南邊的客流大,主要都是廣東省內人口遷移。逢年過節香港、深圳、東莞與廣州往來的鐵路客流增加最多,都是香港返回內地探親的旅客,以及廣東省內不發達地區前往廣州、深圳、東莞的打工者。過年前後較往日繁忙,但車站完全可應對自如。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廣州火車站內的旅客就以外來務工者為主,也就是從那時起,春運期間的廣州火車站變得擁擠不堪。
  林志忠還記得,那時開始有工廠直接上廣州火車站門口招工。在節後大批農民工抵達廣州的時候,招工者拿著小旗子,或者搬個活動桌子,在廣州火車站出站口一帶“逮人”,詢問出站乘客是否需要進廠工作。林志忠上下班的時候都能看到這樣的情形。
  梁少英則記得,1985年後春節前的火車站廣場擁滿了人。許多旅客提前幾天過來,帶著乾糧一直在廣場上等著。“到處都是人,蹲著、坐著、躺著的都有。我們上下班幾乎都是踮著腳進出。”而她印象最深刻的是1988年春運期間,廣州火車站春運售票窗口不夠用,在行李房旁邊搭建了臨時售票窗口,只賣當天票。她和幾位同事從票房拿了票板送過去,但候車大廳擁擠得像新春花市一樣,幾十米的路走了十幾分鐘。“我們好像搖槳划船一樣,用力推開人群才挪動到了臨時售票窗口。”
  1989年春運時的景象更是讓朱海濱記憶猶新:1985年前,廣州火車站春運也就是多加派一些人手維持秩序;1989年開始嚴陣以待,所有機關人員都要下站支援。朱海濱被安排在車站門口對旅客進行危險品檢查,當時還沒有安檢儀,需直接打開行李檢查。“太多人了,大部分都是農民工,編織袋里多半都裝著還有油漬的鍋碗瓢盆。一趟車檢下來,白手套就變成了黑手套。每天我們都要換掉好幾副手套。”
  客流急劇增加的矛盾在1998年大爆發。那一年節前春運,湖南大雪,株洲凍壞了機械,北上線路中斷;廣深線塌方,南下的車也無法通行。媒體報道,數十萬乘客滯留廣州火車站廣場,3天后線路修通,在全國各地列車前來支援的情況下才得以疏散。
  人流高度聚集的廣州火車站還一度變成藏污納垢之地,盜竊、搶劫、詐騙、強迫賣淫、拐賣人口、黑公話、假幣、假髮票、倒票、非法拉客、野雞車等現象每天在此上演。2000年廣州火車站的小江湖遭到重治,治安形勢一度好轉。2003年之後再度惡化,再度治理至2006年後好轉。
  2000年 火車站大整治開始
  酒店旅館改回候車室,擴建增運能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客流量激增是廣州火車站設計之初未曾考慮到的。日發送旅客3萬人次的設計能力,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已開始難以負荷客流,廣州火車站於是採取小舉措改善硬件環境。
  先是在30米臺階前設置柵欄,組織乘客排隊分批進站。因為春節人多的時候,候車室的木門甚至被乘客擠壞過。在最初3個站台的基礎上,1985年廣州站加建了站台並增加兩條股道。再後來,又改變整個候車進站流程。林志忠回憶,早年廣州火車站站內每個候車室的設計都是旅客進入候車室和出候車室進站經同一個門。客流小時無所謂,客流變大了後就容易引發混亂。1985年後在每個候車室靠近站台的位置開闢新門,旅客進候車室和進站均為單向,客流不再“打架”。
  早年廣州火車站設計的時候僅在候車室內安裝了幾台弔扇,因為樓層有7米高,通風較好,就沒有其他通風設計。後來客流增大,人一多候車室內就空氣渾濁、悶熱。也是1985年,候車室內加裝壁扇。後來又將火車站樓頂立面的玻璃拆除,變成出風口,增加室內的對流。1992年加裝中央空調後,才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春運是客流矛盾最明顯的時期。為了盡可能多載客,當時鐵路部門在春運期間停開部分貨車,貨車車底在春運期間改做客運。貨車車廂內沒有座位,鋪上些稻草,擺了些條凳。旅客就這樣坐著、蹲著、躺著,在車廂內擁擠著返回老家。梁少英曾在票房工作,她記得當年這類車票叫做“篷代客”票,只收正常車次一半的價格。貨車沒廁所,只能臨時圍蔽起一塊給乘客使用。一趟車能載4000多人,車上根本沒挪腿的地方。以至於客運段甚至給“篷代客”列車的列車員發紙尿褲,以備不時之需。
  上世紀90年代末期鐵道部一度想拆除重建廣州火車站。2013年出版的《廣州城記》中,曾任廣州市委書記、市長的林樹森回憶,20世紀末廣州火車站使用功能容量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每年春運每天幾十萬人,擠得水泄不通。鐵道部準備花10億元改造火車站,拆掉重建,但在廣州市政府的反對下作罷。廣州市政府認為,這是20世紀70年代有代表性的一個產物。
  2000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李長春三次探訪廣州火車站地區,之後廣州火車站開始大整治。一直令廣州火車站員工引以為傲的酒店、旅館、商場也在這之後全部拆除,因為候車面積不夠,拆除經營場所,改回候車室以增加候車面積。
  2005年,廣州火車站再次進行大規模候車室擴容改造和裝修,但仍然無法滿足連年增長的客流需求。
  2014年 不惑之年醞釀重建
  或2016年開工,兩年春運暫停發車
  如今,邁入不惑之年的廣州火車站正在醞釀一個大改造計劃。
  計劃改造的原因是當下的實際客流量遠遠超過了廣州火車站的設計標準。廣州火車站設計接發列車能力日均僅為35對,日發送旅客能力3萬人次。而目前,該站日均辦理接發圖定旅客列車113對,日均到發旅客約11萬人次。今年春運最高峰日均接發旅客列車177.5對,發送旅客達23萬人次。
  改造除了要增加廣州火車站的站台、股道數量外,還要將目前的主體建築拆除並擴大重建。去年下半年廣州市市長陳建華牽頭,帶領發改委、規劃、國土、交委等相關部門在廣州火車站舉辦改造協調會。改造主要由廣州市牽頭出資,專門成立公司運作,市財政已撥款10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計劃修建一條外包線,先將廣州站貨運業務外移。目前外包線的徵地拆遷工作已經開始進行,初步計劃2016年完成建設。外包線修好後,就可以開始改造工程,拆除現在廣州火車站的主體建築。日後要將目前的7個站台,7條到發線,增加至20個站台,20條到發線。3條城際鐵路接入,南廣、貴廣高鐵也有接入預留。目前廣州火車站北面的走馬崗、皮具城要拆遷,日後這一帶將規劃為城際廣場,靠近城際列車進站區域。
  多位知情人士稱,整個廣州火車站改造目前預計用時至少30個月,停產施工。改造開工後,將會有兩年春運列車只從車站通過,不從廣州火車站發車。其間,會將乘客往廣州西站、北站、東莞東、深圳站等周邊車站擴容分流。
  改造後是否可以解決每年春運出廣東鐵路運力不夠的局面?有鐵路系統內部人士認為,會改善,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因為春運鐵路運力除了受車站規模影響外,還受到車輛、人手以及與市內交通接駁能力的限制。他認為,目前鐵路春運運力的缺口至少占需求的一半,並非單單改造廣州火車站就能彌補。
  特寫
  “統一祖國,振興中華”標語改革開放後掛上
  “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霓虹燈大字,一直被看做是廣州火車站的特色與標誌。時任廣州鐵路局政治部宣傳科副科長的李伯陽稱,廣州火車站建成正處於“文革”時期,車站大樓上懸掛的標語是“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標語在“文革”結束後被移除。上世紀70年代末,兩岸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關係改善。臺灣同胞開始繞道回大陸探親,當時的廣州站也成為台胞回大陸探親的主要通道。1979年廣九直通車開通後則更加方便。1986年,廣州市委認為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是港澳台居民和海外僑胞最早進入中國大陸的城市,要求建一條全新的霓虹燈標語,內容便定為了“統一祖國,振興中華”。
  前生
  百年大沙頭車站
  廣州火車站的前生是位於白雲路的大沙頭車站,1910年建成,1911年隨廣九鐵路開通投入運營。
  20世紀初期,廣州共有3個鐵路客運站獨立運行,大沙頭站是其中一個。其餘兩站分別為位於荔灣區石圍塘路的石圍塘火車站,和靠近沙面的黃沙火車站。三個火車站開行的線路分別為廣九、廣三、廣韶鐵路(粵漢鐵路南段)。
  1937年,國民政府為連接廣九、粵漢鐵路,修築了粵漢線西聯站至廣九線石牌站的鐵路,稱為“廣北聯絡線”。1947年,又在廣北聯絡線與廣九鐵路東山-天河站間修建了“雲水聯絡線”。至此,粵漢鐵路上的旅客列車可以直達大沙頭火車站。由於廣九、粵漢鐵路的客運列車均在大沙頭火車站始發終到,使之成為兩條鐵路動脈的客運樞紐。1947年,大沙頭火車站改名為廣州東站,專門負責客運業務。而在1946年底,粵漢線黃沙火車站的客運業務也開始轉移至大沙頭火車站。隨後黃沙火車站更名為廣州南站,主營列車編組和貨運。新中國成立以後,廣州地區鐵路運量逐年增大,1951年,廣州東站再次易名為廣州站,是廣州市內最主要的鐵路客運站,但市民仍慣稱其為“東站”。隨著國家經濟建設的展開,廣州鐵路樞紐站場能力不足開始凸顯。1974年4月位於環市西路的現廣州火車站投入運營,此後,廣州鐵路樞紐佈局也做出相應調整:位於大沙頭的原廣州東站被撤銷,暫時保留為客車技術整備作業站,其所有客運業務逐步轉移至新建成的廣州火車站,並於1985年拆除。
  在那個年代,火車站的酒樓、旅館價格並不比外面貴。商場部一個月的收入能達到380萬-430萬元人民幣。
  ———曾任廣州火車站商場經理的梁卓棠回憶火車站搞副業的情景
  太多人了,大部分都是農民工,編織袋里多半都裝著還有油漬的鍋碗瓢盆。一趟車檢下來,白手套就變成了黑手套。每天我們都要換掉好幾副手套。
  ———曾在廣州車站旅行服務有限公司財務部工作的朱海濱回憶上世紀90年代的春運
  火車站大事記
  1955年:最初提出建設構想
  1958年:立項動工
  1963年:報請復工
  1967年:批准復工
  1972年:正式復工
  1974年:建成運營
  1984年:站內改建酒樓、旅店、商場
  2000年:拆除酒樓、旅店、商場改回候車室
  2005年:大規模候車室擴容改造和裝修
  2014年:醞釀重建改造
  線索徵集
  說出你和火車站的故事
  廣州火車站明日進入不惑之年。作為華南地區鐵路樞紐中心和最大的客運站,廣州火車站是改革開放的見證,是廣州的標誌。多年春運超負荷運轉的它,目前正醞釀重建改造計劃。我們將以此為契機,推出廣州火車站新史記系列稿件。
  你是否在1998年雪災中滯留在擁擠的廣州火車站廣場?是否曾在上世紀80- 90年代貨車改為客車的“篷代客”列車中蹲著、擠著幾十個小時返回家鄉?1979年廣九直通車恢復開通時,你有沒有乘坐它前往香港的經歷?你是上世紀90年代廣州火車站廣場上“小江湖”的一分子嗎?你的腦海裡還有哪些廣州火車站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段子?你有沒有保存與早年廣州火車站相關的照片?歡迎私信@南都廣州或來電020-87388888,給我們講述你與廣州火車站的故事,歡迎你與我們一起記錄、豐滿廣州火車站的歷史。
  AⅡ11-13版
  統籌:南都記者 熊薇
  採寫:南都記者 熊薇 金可鏤 張艷芬 實習生方怡君 張雨亭 通訊員廖志程 蘇艷 劉躍 趙金松
  攝影:南都記者 馬強 林宏賢 實習生 孫俊傑  (原標題:廣州火車站 四十不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x18dxobn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